• 005254528/2023-00483
  •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公告公示
  • 2023-12-20
  • 2023-12-20
郑州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谋划

郑州高新区管委会  

(2023年12月15日)

2023年以来,郑州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热点,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营商环境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激发内生动力,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体情况

2023年,郑州高新区在争创一流营商环境中持续发力,工作成效明显,特色亮点突出:一是政务服务持续优化。“高小新”品牌入选省、市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无事不扰、有事快办”,助力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展》入选国务院政务服务典型案例,被国务院办公厅表扬,全国推广;开通“书记亲商助企服务热线”,已高标准办结38项;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掌上”核发首张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营业执照;在全省率先实现参保登记等9项公共服务事项进入“刷脸办”新时代;增设高新特色的二维码式办事指南。二是助企纾困精准有效。“万人助万企”活动深入开展,实施政策落实、产业能级、创新能力、招商引资、企业成长、数字赋能、管理经营、要素保障等“八项服务”提升行动,累计走访企业9500余家次,收集、解决企业问题2170余个,问题解决率99.9%。三是要素保障高效有力。推进全流程“一码管地”,创新土地供应模式,全面推行“工业定制地”出让制度,全年预计完成各类重点土地供应3800亩,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51亩,围绕高新区17.5平方公里产城更新项目,盘活城镇低效用地1755亩。以“拿地即开工”为目标,全市率先开展“一天发四证”,推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优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加快推进“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电子签章嵌入政务系统,完成新发证照电子证照同步生成工作。率先在全市实现联合测绘常态化运行,共计为14个项目降低企业测绘费用约20%,压缩测绘周期达33%。积极开展施工图审查政府购买服务,共计为4个项目降低企业办理建筑许可成本约17万元。四是金融服务不断升级。科技金融广场新增基金及基金管理机构20家,新增基金管理规模103亿元,成功对接股权融资2.5亿元。与深创投、嘉实基金等合作发起设立的基金成功落地。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服务平台与“郑好融”平台链接,新增认证企业620家,支持企业融资5.9亿元,累计支持平台内企业股权、债权融资98亿元,其中纯信用贷款金额、笔数占比均超过80%。成本举办资本力量“1+6”系列活动。利用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支持230家企业融资6.2亿元,其中非抵押类贷款占总贷款的53%。完成郑州市首个“科创金融服务港湾”授牌,年底前新增金融服务港湾建设8家,全面构建更便捷的政银企融资对接模式。五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最新公布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中,7家孵化器被评为优秀(A类),获优数量占全省优秀总数的41.2%。创新积分评价及积分贷工作获评全国创新积分工作先进单位。前三季度全区“四上”企业创新投入覆盖率达到75.95%,位居全市第一。

二、主要经验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政策有效供给,合力优化市场环境

一是“三化三制”改革实现重大进展。《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会职能剥离工作方案》《郑州高新区深化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经12月7日十二届市委深改委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开好头、起好步。二是细化十四五纲要。印发《〈郑州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3年工作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强化年度计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三是高标准提升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聚焦省营商环境评价中郑州高新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制定《郑州高新区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四是着力激活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夜经济,制定《2023年郑州高新区关于推进夜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开通五条夜经济公交线路,为居民夜间出行消费提供便利;大力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制定《郑州高新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工作方案》,目前已签约引进品牌88个,完成招商面积2.1万平方米。联合区内大型商业综合体举办中秋国庆“双节乐购游”系列促消费活动。组织开展汽车展销活动13场次,补贴加油卡193.05万元,销售车辆1787台。五是助企纾困精准有效。密集出台实施了抓开局稳经济促发展、筑基础提质效措施、“万人助万企”活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支持超硬材料发展、质量强区等10余项政策措施。兑现区级各类企业政策奖补资金约2亿4183万元,切实履约践诺,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积极落实国家、省、市稳外贸政策,截至10月底帮助企业争取外贸政策资金、获得外贸贷款等共计约3940万元。持续强化减税降费,帮助软件企业办理即征即退1315户次,占到全市半数以上,核准应退增值税3.37亿元,同比增加1.3亿,增长62.8%;对2445户次出口退(免)企业核准退税额6.68亿,核准免抵税额1.15亿,退税办理率达100%,平均办理时长1.84日;落实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87户次,退税22568.78万元。

(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政务服务水平提质增效

一是促进制度规范化执行。制定《政务服务大厅运行暂行管理规定》,将大厅划分为15个区块,实行条块化、多角度交叉的三级管理布局,极大改善新团体之间融合不畅的问题。印发《关于评选郑州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之星”的通知(试运行稿)》,建立值班长日巡查、区块管理例会、联合观摩、回访及满意度测评等机制,加强业务不相通区块内人员的相互沟通。规范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完善大厅各渠道受理诉求处置流程。截至12月5日,受理12345热线、人民网、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投诉记录本等诉求100余件,已按时回复并进行了电话回访。二是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行政审批局服务模式,推行“大一口”模式,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发证,优化区域窗口功能,在工改区域设置水电气暖联办窗口,在现有的综合受理平台上开发水电气暖报装一件事和红线外审批一件事综合受理模块。推动“一件事”实现质的飞跃,将企业开办银行开户材料实现内部共享,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办理、一人帮办、一日出证”;新增10个区级“一件事”并报市政务办审核通过。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共梳理区级即来即办政务服务事项459项,“3个工作日办结”政务服务事项119项,认领高新区需要承接的19项事项进行事项录入挂网,并结合实际情况取消15项事项。推进高频事项业务流程再造,共梳理9个医保事项,汇聚表单字段136个,通过数据共享,可实现免填写96个要素,免填比例70.58%,通过“刷脸”认证授权,可减免身份证、营业执照,申请表等6类18个纸质材料,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证照及材料可免尽免。三是政务服务更加智能化。AI客服“高小新”为辖区办事人员提供24小时便捷、高效的咨询服务,自平台正式上线以来,共为62954人次提供服务,总答复轮次65924轮,分担了约41%的现场咨询量。“高小新”智能办截至12月4日,共办理986件,接口总调用6902次,免提交材料2958项,办事时长由原来8~10分钟缩短至1~2分钟。四是延伸“就近办”服务触角。指导各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梳理并认领办事处层面审批事项125项、社区层面事项29项。在枫杨办事处、梧桐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未统一建设或搬迁新址前,制定了《郑州高新区政务服务改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户籍业务进驻枫杨办事处梧桐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的过渡方案〉的通知》,建立按时限要求督导各责任单位各环节推进情况、周汇总销号的督导机制,截至11月30日,公安户政业务、个体审批业务均已进驻各便民服务中心,圆满完成2023年重点民生实事任务。五是提升不动产登记创新服务效能。批量房屋首次转移登记业务每周面签数量从原来500件提高到800件,面签后五个工作日出证,全市领先。“带押过户”工作全面实施,累计办理存量房“带押过户”40件。深入落实“当场办、当天办”“只跑一次”等各项便民措施,针对群众微信预约难,预约时间长,黄牛倒号、卖号等问题,采取预约号优先办理,没有预约但急需办理的企业和群众现场登记办理,结合“党员示范岗”午间服务、延时服务以及周末无休,加班加点为企业和群众办理业务。截至目前,累计受理业务总量123833件,发放不动产登记证书30465本、证明19515本。

(三)全力落实“项目为王”,项目建设量质并举

一是严格落实项目推进机制。组织召开重点项目周例会39次,协调解决160个具体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畅通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容缺办理,专班推进、定期会商,全年完成联审联批事项84个。“三个一批”项目在库26个,总投资337亿元。“开工一批”项目17个,总投资150.76亿元,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1.12亿元,完成比例93.2%;已开工16个,开工率94.1%;“投产一批”项目3个,总投资16亿元,已全部达效。二是优化项目保障服务。成立服务及审批专班,以“店小二式”服务进行全程跟踪式服务。提前开展文勘、区域评估等综合性评价工作,降低企业开发建设成本、节约报规报建工作时间,同时将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前置在供地前完成,提前审查把握方案技术合理性,一次性审查到位,以优质服务将企业“等地期”变为“加速期”。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共享优化审批流程。通过政务服务大厅综窗异地受理,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后台同步审批等方式,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手续“一站式”办理。完成“支持加快推进‘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和“全面实行联合测绘”工作。四是持续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体外循环”和“隐性审批”问题专项整治。对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和公共设施接入全过程的审批服务事项和环节进行全面排查,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行为,完善全流程审批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审批全过程信息共享和全流程在线审批,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流程之外无环节、指南之外无材料”,打造更高水平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高速公路”。五是加大保交楼攻坚力度。7个专项借款项目5564套已完成交付3637套,交付率为65.37%;剩余的碧桂园项目1400套、恒大城项目527套计划12月完成交付,实现年底完成交付100%,超额完成市定年底交付80%的目标,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四)强化产业生态体系,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招大引强工作取得实效。1-10月新签约项目签约额完成370亿元,完成率93.6%,完成3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2个,分别是投资30亿元的金马氢能源产业园项目、投资40亿元的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项目。“三个一批”共签约项目5个,总签约额约158.2亿元,包括投资80亿元的天集产城人工智能基地项目、投资44亿元的武汉理工大学郑州新材料研究院项目等。二是主导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先后举办郑州市首届数字人才发展大会、河南省计算产业大会、2023金刚石产业大会、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等重大活动,集聚产业发展要素资源。围绕产业基金、金融生态、上市培育、人才引育、税务服务等专项工作成立6个助企强链工作专班,推动产业发展由机遇型向产业链生态发展转变,紫光计算机等19家企业入选郑州市第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入选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紫光超级智能工厂、国际钻石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新增7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郑州市43%。三是新型产业加快集群发展。全力加快数算产业发展,举办了郑州城市算力网建设研讨会和城市算力网建设推进会,推动市级层面签订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建设城市算力网实验场合作协议》,正式启动郑州城市算力网建设;积极协同哈密开展合作交流,与哈密市伊吾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超互联算力基础设施、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4.3%。四是数实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为81家企业提供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举办3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汉威科技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验收;正星科技等3家企业获批智能车间工厂;紫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推荐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明晟新材料等13家企业获批河南省服务型制造示范,占全市的52%;国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10家企业获批第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占全市的35.71%;凌达压缩机获批河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五是强化政府基金引领。深化财政涉企直补资金基金化改革,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助推产业发展。2023年高新区引导基金新增规模28.5亿元,累计达到83.3亿元,投资项目9个,投资金额2.28亿元;累计投资项目54个,累计投资金额14.325亿元。新设立总规模4亿元的龙华医药母基金,完成2支子基金的设立。组建中原再担保集团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累计实现高新区企业担保余额3.27亿元,在保余额2.98亿元。设立政策性商业保理公司,累计支持企业保理融资5.44亿元,再保理融资额2.16亿元。六是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完成“1+1+1”国资国企新布局,分别专注于国资运营、科学城开发建设和安置房建设工作。充分采取政策性贷款、公司债券、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形式,拓展提升国有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融资能力和规模,成功发行河南省首单国家级高新区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项目。

(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一是创新活跃程度持续提升。2023年新增孵化载体6家,全区双创载体累计达到92家。全国创新积分500强企业高新区入选49家,占全国9.8%。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建设深入推进,授权专利7714件,同比增长17%,有效发明专利10857件,同比增长26%;2家企业获得第23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快。积极谋划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国家超算中心郑州中心获批筹建嵩山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河南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揭牌成立,紫光计算机全球研发实验室建成启用;温室气体排放测量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智能传感器MEMS中试平台、超互联算力基础设施、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获批2023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占全省40%;获批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9家,占全市的38%;获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4家,占全市22%;获批郑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1家;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4个,其中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4个,占全省25%。三是创新主体培育持续加快。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落实“辅导一批,储备一批,成熟一批,推荐一批”的工作机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45家,占全市的34.9%、全省的10.8%;备案市科技型企业累计3854家,占全市17.1%;两批共推荐高新技术企业746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27家,同比增长42%,累计46家;入选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13家,占全省11%。推动驰诚股份成功上市、森鹏电子新三板挂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8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99%。四是创新人才集聚持续加快。推荐申报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2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获批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获批2022年度郑州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62名,约占全市1/4。成功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入选郑州市第五批、第六批次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4项;推荐申报2023年河南省中原英才计划人才项目30项;完成科研助理岗位已招聘1094个,完成任务目标的156%。五是成果转化水平持续提升。常态化组织产学研用交流对接,帮助解决技术需求130项,促成合作意向20余项。获批省、市重大创新专项14项,获得财政资金支持7530万元,其中3个项目已实现产业化,累计销售收入4.32亿元,利税1.04亿元;组织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攻关,新组建创新联合体7家,已成功备案2家省级创新联合体。

(六)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企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实现商事登记一站式办理,一个工作日办结。实施政府买单政策,为新开办企业提供首套印章免费刻制服务,此服务与原公章刻制“银企合作”模式相结合,提高企业开办效率,实现企业开办“零费用”。该服务于今年6月19日推出至今,我区新设立企业达9456户,同比增长51.18%。二是推动企业注销便利化。增设企业“注销专窗”,有效解决了个别特殊企业注销难的问题。探索增加企业撤销及再次提出简易注销申请功能,建立简易注销登记容错机制。截至11月底,共注销各类市场主体7719户,同比增长41.66%。三是推进企业智能化审批。实现高频事项审批提速,实现经营一般事项的内资企业进行“线上智能审批”。采用“零见面、零干预、零等待、无感式”“24小时不打烊”服务模式,实现每周7天、24小时全天候“随时办”审批服务。截至11月底,通过智能审批系统申请并通过的市场主体共计达985户。四是开通“个转企”商事登记“绿色通道”。在优化审批程序、充分尊重个体工商户意愿的基础上,由基层市场监督管理所与企业所在园区相结合做好“店小二”服务,积极引导其“个转企”,并实施“先照后证”,开辟绿色通道。截至目前,本年度已完成“个转企”23户。五是大力宣传推广歇业制度。对具有代表性、行业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及时通知各园区运营中心,由园区主动对接,做好重点帮扶,全力留住企业;实行即来即办,经营状况不佳的市场主体只需填写《市场主体歇业备案申请书》《歇业备案承诺书》,即可完成歇业备案登记,为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提供缓冲性制度选择。六是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个体工商户证照办理窗口进驻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秒批”。截至目前,本年度新设立个体工商户6868户,同比增长73.22%。七是开展“一照多址”便民利企改革。落实上级政策,允许在营业执照上加载多个经营场所地址,免于办理分支机构登记,节省企业增设分支机构的时间和成本,实现一张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场所生产经营,畅通企业开办的“高速路”。八是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印发《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第三版)》,通过政务公开网站对外公示。接受上级各项抽查任务共计2562户市场主体,截至目前,检查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抽查结果公示的工作;开展本级双随机定向抽查任务共14项,共计抽取122户市场主体,截至目前,已公示抽查结果118户,完成率96.72%。

(七)加强社会公共服务,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一是就业创业扩大覆盖更加充分。多措并举稳定就业,累计举办春风行动系列招聘、“职引未来”系列、“郑”聚英才系列等活动20场,服务参会企业2329家,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实现新增城镇就业461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9人,招引7508名青年人才来区留区就业创业。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人才服务,截至目前完成各类技能培训26214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6474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110人。二是教育体育事业持续完善。持续改善办学条件,2023年新投入使用中小学4所、公办幼儿园1所,增加优质学位8400个;新开工建设中小学2所。加强区域教育数字化基础环境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信息技术融合优质课获奖率94%,荣获“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五龙口小学被评为河南省数字校园标杆校。完成建设健身中心13处、智能健身驿站4处,更新健身路径33条,全民健身设施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情况在全市八区排名第一。三是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优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布局。新增沟赵天健湖、枫杨翰林2家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冬青街疾控中心升级改造,推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医院、石佛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郑州中西医康复医院等各在建医院项目顺利开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沟赵、枫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枫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社区医院,持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四是“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持续强化。持续推进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成4家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验收,成立高新区社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大中心”带动“小中心”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医养结合,建设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型床位100张,加强老年医疗康复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养老服务网络,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服务1.97万人次,为55户老人家庭安装“智慧七件套”,发放高龄津贴475万元。提升普惠托育供给能力。2023年共建成普惠托育中心8家;扩宽托育服务渠道,积极鼓励幼儿园开设托班,目前28家幼儿园增设托位658个,进一步提升全区托育服务供给能力,辖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4个。五是韧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统筹将日常检查与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安全生产打非治违等工作结合,既紧盯重点领域,同时兼顾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深刻汲取事故教训,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以案促改工作,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抓好健全工作机制、严格危险作业制度、消除外包外租环节违法行为、组织培训演练等重点工作措施。建立物资储备台账,完善应急保障队伍建设,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应急队伍2191人。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先后举办“危化品企业岗位练兵活动”和“加油站岗位练兵活动”,现场模拟应急处置和隐患治理;组织开展防汛应急和消防演练416次。督促做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2023年创建3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落实“四个最严”,织牢食药安全“防护网”,强化日常监管,对辖区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开展监督抽查,有效把控“三品一械”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风险点。    

(八)推进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品质有效改善

一是空间拓展迈出实质步伐。合作共建区管理机构组建完成,相关移交工作平稳有序,概念性总体规划相关内容已纳入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上报自然资源部;各专项规划有序开展。二是城市更新速度稳步提升。全年重点谋划推进城市更新项目11个,截至目前,完成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9.47亿元,涉及更新土地500余亩。日立信、盛鼎建设、第三电缆厂、信源科技园、明泰老厂区等项目均已开工。三是安置房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截至10月底,高新区已建成安置房38.8万平方米,新增回迁安置群众6895人。四是城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水源置换工作。城市供热方面,全力协调热源供应,有序推进供热一体化改革事项。城市供配电方面,持续推动110/220KV高压输电线路新建及迁改工程,先后完成祥营变电站、金菊变电站投运送电任务。扎实推进城镇管道燃气居民用户自闭阀加装,累计安装117624户,完成率85.32%。五是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全年完成维修道路80条,完成道路小修3.5万㎡,沥青路面灌缝6万米,治理提升道路窨井盖1895座,完成16个路段路灯接电保亮工作任务。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生活垃圾分类箱房(亭)累计完成建设投用469座,57个小区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箱房(亭)全覆盖运营。优化网格治理和联合执法机制,联合属地办事处、职能部门,对照销号各类违法建设台账和市级督查台账共计116处,无违建路段创建中主干道达62%、次干道达46%。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新增绿地面积62.9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开放公园3个、游园4个。精心打造道路绿网,累计完成河阳北路、黄椰路、落樱街等11条道路绿化建设,积极响应郑州市“月季城”建设,打造1个“市花公园”、2条“市花道路”、3个“市花单位小区”。精品街区加快推进,打造金梭路(盘槐里一冬青街)两侧等“五里三街二路”精品街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目前空气优良天数达到190天,目标完成率83.7%。深入推进“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制,扎实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和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巩固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全年河湖问题解决率95%以上,全力保障河畅水清。

(九)发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支持企业布局国际新兴市场。鼓励企业拓展欧盟、东盟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组织参加第七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2023年印度尼西亚矿山、工程及建筑机械展览会等十余项国际展会。帮助企业办理APEC商务旅行卡和外商来华邀请函共计60件次。邀请沙特阿拉伯NEOM集团中国采购代表处首席代表到区考察,助力企业开拓中亚订单。二是携手金水海关优化助企服务。与郑州金水海关签署了新一轮的战略合作备忘录,由金水海关在高新区设立党员服务站,每月定期开展外贸企业政策宣讲、业务一对一辅导等服务。三是帮助外资解决实际问题。落实“白名单”制度和“首席服务官”制度,多次主动收集区内外商投资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确保问题第一时间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列明台账落实专人限期解决。四是助推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组织并推荐4家电商企业申报郑州市大学生电商领域创业补贴资金共计3.1686万元,17家跨境电商企业申报第三批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单位,6家跨境电商企业申报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单位。做好跨境电商产业园、平台培育服务,区内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为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金源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孵化平台和易跨境电商学院获批为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暨企业孵化平台。

三、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2023年郑州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区域发展也面临新的转变:国家高新区的管理从科技部转隶到工信部,对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先进高新区相比,郑州高新区科技基础薄弱,突破国外垄断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以及原创性、颠覆性和前沿性等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偏少;创新龙头企业少,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等弱项仍然明显;传统产业转型还没有彻底释放,抗风险能力较弱;新兴产业的动能没有完全激活,尚未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国际化程度低,在招引高端人才方面缺乏吸引力。

从企业层面看,一是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受较长时期疫情影响,企业市场占有率、外围竞争环境、供应链体系等发生较大改变,要克服的困境增多,较大的市场生存压力使企业面临艰难处境,对短期内能够改善预期的信心不足。二是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缺口依然存在,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部分企业营收及利润下滑,财务信用状况堪忧,整体债权及股权融资需求降低,部分有资金需求的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较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及社会风投资金。虽然政府、银保、民资都在积极参与改善资金流动性,但短期内企业资金缺口依然存在,对生产、投资活动的影响较大。三是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不足。企业缺乏一定层次的科研、管理和技术人才,制约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水平。生产制造类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较小,更需要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业内人员,降低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同时因企业规模所限,对高层次科研、管理和技术人才吸引有限。四是市场主体应对变局转型不够敏捷。比如体量增长和价值创造、抗风险能力提升尚未同步;传统增长模式受限,与新技术、新手段、新能力还没有形成完全匹配。

四、2024年工作谋划

(一)创优涉企服务,持续强化要素保障

通过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巩固科技金融优势、提升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强化人力资源供给等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促进上下游产业协调联动,加强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共享共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为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注入“强心剂”。

在政策方面,制定并出台高新区加大利用外资、招才引智等多项惠企政策,并做好梳理摸排、引导培育、匹配支持、宣传讲解、申报动员等各环节的政策服务工作,扎实推动国家、省、市、区四级惠企政策真正覆盖更多区内企业和高端人才,为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稳定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金融服务方面,扎实做好“基金入郑”工作,加快推动与南湖基金小镇合作的中原基金小镇正式落地运营,持续完善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全区全面覆盖,全面力争新增金融服务港湾3家,打造普惠(郑好融平台)+科创(指数平台)双平台协同发展的架构,力争全年新增郑好融平台入驻市场主体800家,中原中小企业指数平台累计入驻企业8500家,有效服务企业融资。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引导企业走出高新区,走向全国吸纳资本、人才、技术转化优势等资源。

在商事及政务服务方面,进一步优化政务审批流程,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申请资料向信息数字化转变,逐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探索开展智能化“电子辅助审查”,拓展智能审批范围,持续提升审批效率。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开办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妥、一日办结”。加快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将高频事项集中进驻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实现“就近办”。畅通问题反馈机制,压实助企责任,紧盯问题转化率和回访率,以务实举措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在人才服务方面,引、育、留、才四力同发。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搭建线上引才平台,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在区人才数据库和人才需求库,对人才需求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将各行各业涌入的优秀人才归纳入库,助力企业高端人才招聘和人才供需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探索企业-高校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夯实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促就业活动等。

(二)发力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协同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成果运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推动华中科技大学智能传感器研究院、武汉理工材料研究院二期项目、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数字创新研究院项目等创新平台落地。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鼓励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三)突出数字赋能,塑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着力培育壮大数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郑庆哈城市算力网试验场郑高新全域算力网一期项目;与新华三公司合作共建郑州“图灵小镇”,建设智能算力服务中心、AIGC技术实验中心和AIGC场景应用中心,打造数算产业高地;谋划建设国产芯片淬炼场,积极对接芯盛固态硬盘生产基地项目、中天恒星GPU研发中心项目、谋划建设算力经济产业园,积极对接上海燧原科技AI高性能训练芯片研发基地项目等相关产业项目。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中推广应用,深入实施“六个百企”行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四)实施动力牵引,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

在项目破势上提速发力,围绕传感器、半导体、人工智能、数算、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充分发挥金融招商、以商招商的作用,推动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落地。谋划实施各类产业项目138个,年度计划投资269.4亿元;在多元消费上提效增能,大力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围绕满足人民和企业对高端消费的需求,打造国槐街科学大道新型高品质消费街区,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快推进公园里特色街区开街、充分发挥国企担当,三家集团公司按照不同使命发挥国有企业在资本技术实力、基建实践经验和资源协同等方面具备的天然优势,探索创新有效满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的投融资模式。扩大开放能级,推进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持续为海外人才和科技组织提供更好的服务,发挥离岸基地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的平台作用。

(五)实施板块带动,推动重点板块开发建设

加快开发合作共建板块。计划与大型央企合作,采取投资人+EPC等模式开展合作共建区土地一级开发、公共基础设施等重大投资建设,加快推进中水电十一局成片开发合作项目。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重点推动中原制药厂产城项目建设,规划住宅用地257.92亩;新型产业用地271亩。其中产业用地规划建设中部科创中心产业园,总建面约60.97万方,预计总投资22.09亿元,打造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主,半导体产业、新材料产业为辅的人工智能产业园标杆。加快推进产业园项目建设。做好低运量轨道交通T3线沿线的城市规划、产业项目和基础配套,探索TOD综合开发、更好发挥作用。

(六)强化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宜居韧性城市

通过加大融资帮扶力度、加大建设督导力度等措施,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和“保交楼”工作,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务。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额17.05亿元,新增建成75.86万平方米,新开工35.82万平方米。2024年列入保交楼项目共8个,总套数8302套,面积128.8万平方米。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供热一体化,融入全市供热一张网。围绕安置区交付配套、重点项目落地、外联道路打通、8号线通车后四环以西路网的完善等,2024年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67项,年度计划投资13.9亿元。

(七)突出普惠共享,持续提升高水平公共服务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计划新建续建2-3所中小学,新投入1-2所中小学;提升卫生健康保障水平,力争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医院2024年开诊投用;优化完善“15分钟健身圈”,2024年底完成全民健身设施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任务。坚决守牢安全稳定底线,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做好重要节点的集中检查,持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加快行业领域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推进速度,完善各类应急设施设备建设,确保各类安全风险处于受控可控范围内,筑牢安全稳定防线。

主办单位: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郑州高新区国槐街6号 邮编:450001